煤矿开采用摄像仪:四大核心环节注意事项
在煤矿开采作业中,摄像仪是实现井下生产监控、安全预警的关键设备,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矿工生命安全与开采作业效率。然而,煤矿井下存在高粉尘、高湿度、强震动、易燃易爆气体等复杂环境,对摄像仪的使用提出严苛要求。若忽视操作规范与维护要点,不仅会导致设备故障、监控失效,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。以下从设备选型、安装调试、日常运维、特殊场景应对四大核心环节,梳理煤矿开采用摄像仪的关键注意事项。
设备选型:适配井下环境,严守安全标准
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,决定了摄像仪选型必须优先满足防爆、防尘、防水三大核心要求,且需符合国家煤矿安全标准。首先,防爆性能是底线,必须选择具备 “煤矿安全标志证书(MA 标志)” 的隔爆型或本安型摄像仪 —— 隔爆型设备需能承受井下瓦斯、煤尘爆炸产生的压力而不被损坏,本安型设备则需确保电路火花能量不足以点燃爆炸性气体,避免成为安全隐患源头。其次,防尘防水等级需达到 IP68 及以上,井下高浓度粉尘易堵塞镜头、侵蚀设备内部元件,高湿度环境可能导致电路短路,IP68 等级可有效隔绝粉尘侵入,并在 1.5 米水深下浸泡不影响正常运行。此外,还需根据监控场景适配功能:采掘工作面需选择具备抗震动性能的摄像仪(震动频率适应范围 10-500Hz),井下长距离巷道则需搭配红外夜视功能,确保在无光照环境下仍能清晰捕捉画面,满足 24 小时监控需求。
安装调试:科学选址布线,确保监控覆盖
摄像仪安装位置与布线方式,直接影响监控效果与设备安全性,需遵循 “全覆盖、无死角、防干扰” 原则。在安装位置选择上,需重点覆盖采掘工作面、运输巷道、机电硐室、井口等关键区域:采掘工作面的摄像仪应安装在顶板稳定、远离机械作业范围的位置,避免被采煤机、刮板输送机碰撞;运输巷道需安装在巷道侧壁 1.5-2 米高度处,确保能清晰监控输送带运行状态与人员通行情况;机电硐室则需对准配电柜、变压器等关键设备,便于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温度与状态。布线过程中,需使用煤矿专用阻燃电缆,电缆敷设需远离高压线缆与动力电缆,避免电磁干扰导致画面卡顿、失真;同时,电缆接头需采用隔爆接线盒密封,防止瓦斯、粉尘进入接头处引发危险。调试阶段,需逐一检查摄像仪角度、焦距与画面清晰度,确保监控范围无盲区;同时测试设备与井下监控中心的信号传输稳定性, latency(延迟)需控制在 500 毫秒以内,避免因信号延迟影响应急处置。
日常运维:定期清洁检修,延长设备寿命
井下恶劣环境易导致摄像仪性能衰减,需建立 “日检查、周维护、月检修” 的日常运维机制,确保设备持续稳定运行。每日交接班时,运维人员需通过监控中心画面检查摄像仪是否正常工作,重点观察镜头是否有粉尘遮挡、画面是否存在雪花点或卡顿;若发现镜头脏污,需使用煤矿专用防静电抹布擦拭,禁止使用水或普通清洁剂,避免损坏防爆密封面。每周需进行现场维护,打开设备隔爆外壳(需在井下无瓦斯积聚的安全区域操作),检查内部电路是否有受潮、腐蚀迹象,清理散热孔内的粉尘,确保设备散热良好;同时测试红外夜视功能,检查夜视距离与画面清晰度是否达标。每月需开展全面检修,使用专业仪器检测摄像仪的防爆性能、绝缘电阻(绝缘电阻值需≥100MΩ)与信号传输强度,更换老化的电缆与密封圈;对采掘工作面等震动剧烈区域的摄像仪,需重新紧固安装支架,防止设备松动移位。此外,需建立运维档案,详细记录每次检查、维护、检修的时间、内容与设备状态,为后续故障排查提供依据。
特殊场景应对:强化应急处置,保障监控不中断
煤矿井下可能面临瓦斯超限、顶板垮塌、水灾等突发情况,需针对特殊场景制定摄像仪应急应对措施,确保关键时刻监控不中断。当井下发生瓦斯超限预警时,需立即通过监控中心检查摄像仪是否正常运行,若部分区域摄像仪信号中断,需在瓦斯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后,优先检修该区域设备,通过画面确认现场情况,辅助制定抢险方案。若遭遇顶板垮塌,可能导致摄像仪被掩埋或电缆断裂,运维人员需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使用便携式探测仪定位设备位置,若设备未损坏,需重新梳理电缆并恢复安装;若设备损坏,需立即更换备用摄像仪,确保关键区域监控快速恢复。在井下水灾场景中,需将低洼处的摄像仪临时移至高处,避免设备被水浸泡;若设备已进水,需立即断电并送至地面专业维修车间,拆解设备进行烘干、除锈处理,经防爆性能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下井使用。此外,需在井下关键区域储备一定数量的备用摄像仪与电缆,确保突发故障时能快速替换,保障监控系统持续运行,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可靠支撑。
煤矿开采用摄像仪的规范使用,是煤矿安全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只有严格把控设备选型、安装调试、日常运维与特殊场景应对四大环节,才能充分发挥其 “井下眼睛” 的作用,实时捕捉生产隐患,辅助预防安全事故,为煤矿开采作业的安全、高效开展保驾护航。